年近古稀的郭凤霞,望着自家破旧的老屋和几亩薄田,心中五味杂陈。曾经,她以为供儿子读大学,是改变农村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,如今,她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这代价,远超她所能承受的晚年平静。
十五年前,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像一阵旋风席卷了整个村庄。锣鼓喧天,红榜高挂,烫金的录取通知书在她手中颤抖。那份喜悦,如今想来,竟是如此刺眼。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,老两口倾尽所有:攒了五年的三万块,加上四处奔走,向二叔、表姐、堂哥等亲戚借贷,共凑齐了两万多。 利息一分不少,亲戚们也爽快地答应“等娃出息了再还”。 然而,当时村里也有人劝她,让她儿子在县城读个普通本科,省钱省心。 可她却坚定地认为,只有去大城市,儿子才能见世面,有更大的出息。 “只要娃有出息,砸锅卖铁都得供!”她拍着胸脯保证。
此后,老两口的生活如同陀螺般飞速旋转。天未亮便下地劳作,管理菜园,喂养鸡鸭鱼鹅和羊群,农忙季节还要顶着烈日到邻村果园套袋。晚上,当村里其他人家都已安歇,她仍在编织竹筐,准备第二天去卖。 老伴有一次在给邻居套果袋时从树上摔下,腿瘸了,却依然坚持工作,生怕拿不到工钱。 村里人说他们傻,可他们心里却甜滋滋的,儿子电话里承诺毕业后找份好工作,接他们去大城市享福,更是坚定了他们的信念。
儿子毕业后,并没有回到县城考公务员,而是留在了省城,在一家大公司找到工作,成为白领。 老两口盘算着再苦几年,等儿子站稳脚跟,就能过上好日子。 两年后,儿子提出要在省城买房,首付需要30万,他只有10万,希望父母能帮忙。 这让他们看到了和儿子一起养老的希望,于是再次厚着脸皮四处借钱。 然而,这次却比上次艰难得多,有的亲戚孩子要结婚,有的生意周转不开,更多的是因为之前的欠款未还清,纷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。 最后,他们以银行利息的条件,才勉强凑齐十多万。
展开剩余65%钱打出去的那一刻,郭凤霞的心揪成一团,但她安慰自己,为了儿子在城里安家,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 她相信,儿子将来会孝顺他们。 然而,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。
儿子结婚生子后,郭凤霞想去帮忙带孩子,却被告知房子太小住不下。 后来她才知道,城里出生的儿媳并不喜欢和她这个农村老妇人同住。 去年冬天,她得了急性阑尾炎,躺在医院病床上痛苦不堪。 打电话给儿子,他却说公司太忙,只能转给她3000块钱。 儿媳也以工作忙为由,无法前来照顾。 相比之下,同病房的老张,儿子每天都来医院照顾,嘘寒问暖,情景让她倍感心酸。
病好后,催债的电话接踵而至,60岁的老伴为了还债,不得不去城里打工,做搬运工、打扫卫生,累得说不出话来。 而村里那些没读大学的孩子,虽然收入不高,却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,孝顺父母。隔壁的二柱子,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跑运输,如今在城里买了大房子,把父母接过去享福。
儿子过年回来,给父母买新衣、保健品,但只待了三天就匆匆返回省城,临走时留下了两千块钱,说是房贷、车贷、孩子学费都压得他喘不过气。
最近,郭凤霞在地里干活摔伤了膝盖,只能躺在家里,儿子只是让她去镇上诊所看看,无法回来照顾她。
她想起小时候,自己背着儿子走十几里山路看病,风雨无阻,如今却物是人非。 她明白,儿子不是不孝顺,而是城里的生活压力太大。 他也想接他们过去,可房贷、车贷、孩子的教育费都是沉重的负担。
如今,她守着破旧的老屋,过着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,内心却充满了苦涩。 她不禁思考,如果当初没有让儿子读大学,留在身边,日子或许清贫些,但一家团圆,是否会更好? 然而,哪个父母不想让孩子有个好前程呢? 他们用一辈子的血汗,换来了一场心酸的梦,这或许就是农村父母的宿命。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