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66年1月22日,在江南水乡的一间简朴宅院里,清代著名书画家、文学家郑板桥躺在病榻上,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对儿子谆谆教诲:\"不靠天,不靠地,不靠祖宗,靠自己!\"这句掷地有声的遗言,道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。放眼古今中外,那些凭借勤劳双手改变命运、自食其力的劳动者,都应当获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!值此劳动节来临之际,让我们向所有辛勤工作的人们致以节日的祝福!
时光回溯到晚清时期,市井街巷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劳动者。他们中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,有精于各种手艺的工匠,更有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\"街头劳作者\"群体。这些市井小民包括:挑着扁担沿街叫卖新鲜瓜果的商贩、支着小摊现做现卖的小吃摊主、技艺精湛的修脚师傅、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人、掐指算命的江湖术士、修补锅碗瓢盆的手艺人、当街开设简易当铺的掌柜、摆满各类书籍的书摊老板、夏日里叫卖清凉饮品的凉茶摊主、鱼市上吆喝叫卖的鱼贩子......
摄影技术自1839年在法国诞生后,短短五年间就传到了中国的澳门、香港和广州等沿海城市,到1860年更是传入了北方地区。
展开剩余79%让我们通过这些珍贵的影像,一睹百年前中国街头劳动者的真实风貌。
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中,一位修脚师傅正全神贯注地为顾客服务。旁边有位须发花白的老者好奇地驻足观看。需要说明的是,当时的修脚行当主要是治疗脚部疾病,与现今被归为\"限制性娱乐行业\"的足浴有着本质区别。
另一张照片记录了一位挑着担子沿街售卖水果的小贩。在中国传统商业体系中,商贩分为\"行商\"和\"坐商\"两种:行商是指挑担走街串巷的流动商贩,坐商则是在固定场所经营的小商户。这种商业形态一直延续至今,在老城区仍能听到\"卖大米喽\"、\"磨剪子戗菜刀\"、\"收鸡毛鸭毛\"、\"收长头发\"等熟悉的吆喝声。
上海弄堂的老照片里,留着长辫子的市民们或排队理发,或闲坐发呆。画面右侧赫然立着一块\"精究择日\"的招牌,这是家提供算命服务和婚丧择日的老字号。
1920年代的香港街头,一位头戴斗笠的水果摊主正在整理货品。他身旁的竹筐里堆满了时令水果,展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市井风情。
一位满脸皱纹的老者守着他的陶器摊,各式坛坛罐罐整齐排列。在塑料制品尚未问世的年代,这些始于新石器时代、有着近万年历史的陶器,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。其中不乏类似仰韶文化彩陶的精品。
1905年的北京街头,一个简陋的小吃摊前围坐着几位衣衫褴褛的食客。他们身上打着补丁的棉袄,无声地诉说着那个年代的贫困生活。
英国摄影师约翰·汤姆逊在江西九江拍摄的一组摆拍照片,虽然经过精心构图,却真实再现了当时市井百态:理发师在为客人修面,算命先生摇着铜铃招揽生意,小吃摊飘着袅袅炊烟......
山东威海的街景照片中,人们的衣着打扮虽与今迥异,但那份从容淡定的神情,与如今老城区纳凉聊天的老人们如出一辙。那个年代的生活节奏缓慢,小商小贩们一边经营生意,一边与街坊闲话家常,对盈利多寡并不十分计较。
云南昭通的一个小吃摊前,老板娘沧桑的面容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。她粗糙的双手和朴素的衣着,是旧社会底层民众艰难求生的真实写照。
最后一张照片展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街头书报亭。在没有智能手机和自媒体的年代,这些街头刊物是普通民众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。值得注意的是,经营书摊的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,这说明在当时,一个小小的书报亭就足以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