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中秋节的月亮圆得像个大银盘,照得家家户户都透着暖光,老艺术家潘长江家里更是热闹得不行。这不,他刚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家人过节的片段,满屏的欢声笑语差点没把网友给羡慕坏!可谁料到,大家聊着聊着话题就歪了——闺女潘阳中秋没回婆家,反倒留在娘家陪爸妈,就这么件寻常事,愣是炸出了一堆人议论纷纷。要我说啊,现在的人是不是太爱操心了?团圆节在哪儿过不都是图个开心嘛,人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,外人瞎琢磨啥呢?
那天潘长江一家子决定在家吃火锅,不去外面凑热闹了。老潘带着女儿潘阳直奔北京一家高档超市,听说那天人少,逛起来特别自在。老爷子全程推着购物车,那熟练劲儿一看就是家里的“首席采购官”,谁爱吃什么、该买多少,他心里跟明镜似的。我瞧着这画面就想起自家老爸,每次过年买菜也这样,嘴里念叨着“你妈爱吃这个”“孙子喜欢那个”,那份细心啊,全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爱。
看到羊肉摊子,潘长江眼睛一亮,专门挑肥瘦相间的部位,说老伴最爱这口涮着吃。他问都没问就要了四盒,生怕不够似的。要我说,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惦记最动人,比什么贵重礼物都强。现在年轻人总爱送奢侈品表孝心,其实老人家最在意的,不就是你记得他爱吃什么、喝什么吗?
选面条的时候他更有意思,非要细面,说煮得快还入味,特意多称了一斤多。午餐肉也是看都不看就往车里扔,家里常吃的牌子早刻进骨子里了。路过水果区提起杨桃,他乐呵呵说“一个人能吃二斤”,这准是家里小辈的喜好,他都记着呢。这些细节让我感慨,所谓家人,就是连你爱吃的零嘴都当成大事来对待的人。
走到花生米摊位前,老爷子先凑过去闻了闻,问是不是现炸的。得到肯定答复才满意地买下来——懂行的都知道,现炸花生米配火锅,那酥香能馋哭隔壁小孩。看到麻团又停下脚步,嘴里嘟囔着“我爸最爱吃这个”,顺手就放进推车。这场景让我想起我爷爷,每次逛集市总要在糖炒栗子摊前站半天,就因奶奶年轻时最爱那一口。
最逗的是看到蒿子杆,潘长江一拍脑门:“我妈爱吃这个!”赶紧又添进购物车。同行的老父亲看着满车食材,笑得见牙不见眼。要我说啊,这哪是买菜啊,分明是在用食物表达爱意。现在总有人说仪式感要靠鲜花珠宝,我倒觉得,能把家人的口味牢牢记在心里,才是最高级的浪漫。
等采购完毕回家,重头戏就来了——潘阳系上围裙开始张罗火锅。42岁的她依然漂亮得体,干活利索得很,不过遇到不懂的还会掏出手机查菜谱。这年头谁做饭不靠APP啊!但看她那认真劲儿,倒让我想起第一次下厨的手忙脚乱。其实做饭这件事,重要的不是味道多完美,而是那份愿意为家人花心思的心意。
调麻酱时潘阳犯了难,不知道该用冷水还是热水。后来问明白要温水调才顺滑,她边搅拌边念叨“但愿日子也这么顺溜”。这话听着朴素,却道出了咱老百姓过日子的真谛——再普通的家常菜,也要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。我妈妈也总说,做饭时心情好,饭菜都会更香几分。
餐桌上摆得满满当当:鲜切牛羊肉卷还在渗着血水,活虾在篮子里蹦跶,青菜水灵得能掐出水,中间还特意备了手擀面。这一桌子丰盛食材,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。要我说,现在人总爱下馆子,其实家里准备的火锅才最养人——不光养胃,更养心。
锅子咕嘟咕嘟冒着热气时,家里的欢乐气氛也达到了顶峰。潘长江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戴着墨镜坐在主位,一个劲夸孙女贴心。老人家兴致来了当场高歌一曲,嗓音洪亮得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。有人好奇为啥在室内戴墨镜,后来才明白是眼睛畏光——这种小细节最见亲情,全家人都自然地照顾着老人的习惯,没有半点刻意。
饭桌上还有个温馨插曲:潘阳跟爷爷撒娇,说爸爸在超市光惦记奶奶爱吃的。这话引得全家哄堂大笑,奶奶得意地说“咱家女性地位高”,爷爷在旁边笑得满脸褶子。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,让我想起那句话—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每个角落都流淌着相互包容的暖意。
看着潘长江68岁的人还能陪在九十多岁的父母身边,这画面实在太珍贵。现在多少人背井离乡打工,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几面?要我说啊,人到中年还能叫声爸妈,那是修来的福气。我邻居张阿姨去年失去母亲后常说,现在想吃妈妈做的腌萝卜都没地方找,所以看见潘家老寿星精神矍铄的样子,真心为他们高兴。
当然啦,最让网友热议的还是潘阳中秋没回婆家这事。要我说现在都2023年了,怎么还有人用“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”那套老观念?潘阳早就解释过,她和爸妈住同个小区,平时照顾老人方便。婆家人不爱出镜才没出现在视频里——这多正常啊,不是谁都喜欢活在镜头下。
说起潘阳的丈夫石磊,那可是个低调的富二代。夫妻俩从恋爱到结婚都没怎么炒作,孩子都十多岁了还恩爱如初。这种不拿私生活博眼球的作风,在娱乐圈简直是一股清流。我有个闺蜜嫁入豪门后天天被要求配合婆家应酬,相比之下潘阳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,实在难得。
潘长江的妻子杨云很少出镜也引发好奇。原来这位阿姨有点“偶像包袱”,每次露面都要精心打扮。这种可爱的小坚持反倒显得真实——谁不想在别人面前保持最好状态呢?我姑姑今年六十了,出门买菜还要涂口红呢,女人爱美的心啊,从来与年龄无关。
其实潘长江和杨云的爱情故事特别动人。当年在铁岭相识时,杨云外形条件比潘长江好太多,连娘家人都反对这门亲事。但老潘靠真本事在事业上闯出名堂,几十年风风雨雨从未抛弃发妻。这种从一而终的感情,在诱惑重重的娱乐圈里就像珍珠般珍贵。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离婚,真该学学老一辈的婚姻智慧。
看着潘家热腾腾的火锅宴,我突然想起自己家过年时的场景。奶奶总在厨房忙前忙后,妈妈偷偷往她兜里塞护手霜,爸爸和叔叔为下棋输赢争得面红耳赤……所谓幸福,不就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瞬间吗?现在人总追求轰轰烈烈,却忘了最踏实的温暖往往藏在一粥一饭里。
潘长江这家人最打动我的,是那种未经雕饰的生活气息。没有刻意营造的奢华,没有故作姿态的表演,就是普通人家过节的样儿——老人会因为子孙记得自己爱吃的零嘴而开心,晚辈会为调不好麻酱手忙脚乱,全家聚在一起时连空气都是甜的。这种真实,比任何精心设计的摆拍都更有力量。
说到家庭团聚,我不由想起前段时间的热搜。有个留守孩子对着手机说“爸爸妈妈,我考了满分,你们什么时候回来”,底下两万多条评论都在哭。现代人总被工作、房贷压得喘不过气,有时连回家吃顿饭都成了奢侈。所以看到潘家三辈人围坐的画面,才会让这么多人共鸣吧?
其实中秋在哪过不重要,重要的是心里装着谁。像我表哥去年中秋在非洲援建,全家开着视频云聚餐;对门李奶奶儿子在美国,邻居们轮流陪她赏月。时代在变,团圆的方式也在变,但那份牵绊永远不变。潘阳在娘家过节怎么了?只要两家人互相理解,天天都是团圆日。
这让我想起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说的,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绵延的。不像西方以核心家庭为单位,我们更讲究代际联系。潘长江一家三代同堂的画面,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鲜活呈现。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被迫成为“空巢子女”,这种传统正慢慢消失……
说到代际,潘家老寿星的精神头真让人羡慕。九十多岁还能唱歌说笑,这得是多好的家风养出来的?我外婆常说“家和万事兴”,看来说的就是这种家庭。老人心态好,多半是因为晚辈孝顺;子女有出息,肯定离不开长辈教导。这种良性循环,比什么养生秘籍都管用。
再看潘长江,都快七十的人了,在父母面前还像个孩子。买麻团时那声“我爸爱吃”,透着的全是依恋。这让我想起自己老爸,去年中风后突然变得黏人,总拉着我的手说小时候的事。父母老了反而像孩子,需要我们像他们曾经照顾我们那样去呵护。可惜很多人明白这点时,已经来不及了。
说到尽孝,现在流行各种高端养老院。但我觉得再好的设施,也比不上子女常回家看看。潘阳选择和父母住同个小区,这种“一碗汤距离”最理想。既保持各自空间,又能随时照应。我同事最近把父母接到小区对面住,每天一起吃饭散步,老人血糖都稳定了。
不过也要承认,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这样。北漂沪漂的年轻人,连自己都活得像浮萍。所以看到潘家的团圆才更触动吧?那种稳稳的幸福,是太多人求而不得的。但换个角度想,只要心里有家,视频里的笑脸也是团圆。我室友每年中秋都给老家寄月饼,视频时她妈总说“你买的比月亮还甜”。
其实潘家视频能火,恰恰说明大家渴望这种烟火气。看腻了明星的炫富摆拍,这种接地气的日常反而珍贵。就像前几天热搜的“菜场作家”,卖菜大妈出书的故事比明星离婚更打动人。生活本来的样子,永远最有生命力。
说到生活本真,潘家吃火锅那幕让我想起《红楼梦》里的蟹宴。虽然规模天差地别,但那份家人围坐的温馨如出一辙。曹雪芹写“藕香榭赏桂吃蟹”,重点不在食材多金贵,而在那份其乐融融。古今中外,幸福的底色从来都是相似的。
现代人总被消费主义带着跑,觉得过节必须送贵重礼物。其实老人最想要的,不过是儿女陪着吃顿饭。潘长江老妈戴着老花镜数虾滑的样子,比我姑妈收到万元包时还开心。真正的孝心,从来不在价格标签上。
这让我想起小时候中秋,全家坐在院子里分月饼。奶奶总把蛋黄馅留给我,说自己牙口不好。现在她走了,我才明白那不仅是蛋黄,是她把所有甜都留给了子孙。可惜当年不懂事,还嫌月饼太腻。有些道理,总要失去后才明白。
所以看到潘家三代同桌时,我特别感动。他们正在经历的,是很多人回不去的曾经。但话说回来,幸福从来不难,难的是珍惜当下。现在就给爸妈打个电话吧,哪怕只说句“今天月亮真圆”,也比将来对着照片流泪强。
说到拍照,潘家视频里还有个细节:他们没请专业摄影师,就用手机随意记录。这种不完美的真实反而最动人。现在太多人活给朋友圈看,一顿饭要拍半小时才动筷。其实生活不是摆拍,那些手抖拍糊的镜头里,才藏着最生动的故事。
我闺蜜最近抑郁,说觉得生活没意思。我带她去看社区广场舞,大妈们跳得满头大汗却笑容灿烂。她说突然懂了——快乐从来不在远方,就在身边寻常日子里。潘家的火锅宴之所以治愈,也是这个理儿。
其实中国人骨子里最看重家风。潘长江当年差点离婚都没抛弃发妻,这种担当会潜移默化传下去。看他外孙小石头镜头前落落大方的样子,就知道家教错不了。好的家风就像陈年好酒,时间越久越香醇。
说到传承,潘阳调麻酱时那句“但愿日子顺溜”,不就是祖辈传下来的生活智慧?我奶奶和面时总说“面团要三光”,这种带着体温的技艺传承,比非遗申报更鲜活。可惜现在年轻人会做饭的越来越少……
不过也有好消息。最近“返乡青年”越来越多,我表弟就辞了上海工作回老家开民宿。他说看着父母白发不敢远行,这话让我鼻酸。或许这就是潘家视频的意义——提醒我们,最珍贵的风景就在身边。
当然不是说要道德绑架。有人志在四方,有人眷恋故土,都值得尊重。但无论在哪儿,心里留着回家的路就好。像航天员在空间站过中秋,对着地球举月饼,那也是另一种团圆。
写到这里,窗外正好飘来邻居家的炒菜香。突然特别想回家吃妈妈做的红烧肉。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潘长江家的火锅,咕嘟咕嘟煮着牵绊。那就愿所有游子,终有归期;所有团圆,都不缺席。
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