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图片
"精选韩翃佳作,便于您收藏细品"图片
图片
图片
韩翃(约719年—788年),字君平,南阳(今属河南)人,唐代著名诗人,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他以工整清丽的诗风闻名于世,作品多以自然景象、送别酬唱及隐逸情怀为题材,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,深得当时及后世推崇。
韩翃生平颇具传奇色彩。早年科举失意,却因一首《寒食》得唐德宗青睐,被特旨擢升为中书舍人,成为文学史上“一首诗入仕”的佳话。其与歌女柳氏的爱情故事更被唐代传奇《本事诗》《太平广记》收录,诗作《章台柳》以柳喻人,情思缠绵,成为千古绝唱。
作为大历诗坛的代表人物,韩翃的创作既承袭盛唐余韵,又开中唐清雅之风。其诗作多收录于《全唐诗》,尤以七言律诗成就最高,《同题仙游观》《宿石邑山中》等篇,以空灵笔触勾勒山水神韵,被誉为“大历诗骨”。此外,他的送别诗如《送客归江州》《送冷朝阳还上元》等,亦以真挚情感与精妙意象,展现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风变迁。
[1]
《寒食》
唐・韩翃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韩翃《寒食》以轻快笔调描绘寒食节京城景象。首句 “春城无处不飞花” 以 “无处” 强调春意浓烈,“飞花” 动态鲜活;次句 “御柳斜” 承接东风,勾勒宫柳婀娜之态。后两句转写 “传蜡烛” 细节 —— 寒食禁火,唯皇家特赐蜡烛,轻烟飘入 “五侯家”(代指权贵),暗讽特权阶层的特殊待遇。全诗表面写节令风光,实则以小见大,隐含对宫廷恩宠不均的微妙批判,语言含蓄而余韵悠长。
[2]
《章台柳・寄柳氏》
唐・韩翃
章台柳,章台柳,往日依依今在否?
纵使长条似旧垂,也应攀折他人手。
此词为韩翃寄赠爱妾柳氏之作,以 “章台柳” 起兴,叠用 “章台柳” 呼告,似见诗人深情呼唤之态。“往日依依” 忆当年柳色柔婉,与 “今在否” 的急切追问形成情感张力。后两句 “纵使长条似旧” 故作假设,却以 “攀折他人手” 的担忧收束,将对离别的焦虑、对柳氏处境的牵挂,化作哀婉的揣想。全词语言质朴如口语,却因反复咏叹与细腻心理刻画,成为唐代送别词中 “以柳喻人” 的经典。
[3]
《同题仙游观》
唐・韩翃
仙台初见五城楼,风物凄凄宿雨收。
山色遥连秦树晚,砧声近报汉宫秋。
疏松影落空坛静,细草香闲小洞幽。
何用别寻方外去,人间亦自有丹丘。
此诗为仙游观题咏,以 “五城楼”(传说中仙山楼阁)起笔,将观宇比作仙境。“宿雨收” 后,“山色”“砧声”“疏松”“细草” 等意象次第铺展:远有山色与秦树相连,近有砧声报秋,空坛因松影更显幽静,小洞因草香愈觉清奇。尾联 “何用别寻方外” 直抒胸臆,盛赞仙游观之景已如 “丹丘”(传说中神仙居所),无需外求。全诗由远及近、视听结合,描绘出仙观清幽超尘之境,暗含对人间美景的珍视。
[4]
《宿石邑山中》
唐・韩翃
浮云不共此山齐,山霭苍苍望转迷。
晓月暂飞高树里,秋河隔在数峰西。
此诗写石邑山夜宿所见,以 “浮云不共此山齐” 开篇,用浮云烘托山势高峻;“山霭苍苍” 则写山间雾气弥漫,远望更觉迷离,突出山之幽深。后两句转写动态:“晓月暂飞高树里” 中 “飞” 字灵动,月从树间穿过,似有跃动之姿;“秋河隔在数峰西” 以 “隔” 字将银河与群峰位置固定,画面静中有动。全诗四句皆写山景,却无一句直述 “高”“深”,而以浮云、山霭、晓月、秋河等意象侧面烘托,营造出朦胧奇幻的山夜意境。
[5]
《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》
唐・韩翃
长簟迎风早,空城澹月华。
星河秋一雁,砧杵夜千家。
节候看应晚,心期卧亦赊。
向来吟秀句,不觉已鸣鸦。
此为酬答友人程延之作。前四句写秋夜之景:“长簟迎风” 觉秋凉早至,“空城月华” 显寂静空阔;“星河一雁” 以孤雁点秋意,“砧杵千家” 以声衬夜静。景中已含秋晚之萧瑟。后四句转向抒情:“节候晚” 回应秋意,“心期赊” 感慨与友人相聚之愿迟迟未达;末句 “吟秀句” 到 “鸣鸦”,写因读友人诗而忘却时间,从侧面赞程延诗才,亦见二人情谊深厚。全诗景中寓情,以秋夜清冷反衬友情温热。
[6]
《送客归江州》
唐・韩翃
东归复得采真游,江水迎君日夜流。
客舍不离青雀舫,人家旧在白鸥洲。
风吹山带遥知雨,露湿荷裳已报秋。
闻道泉明居止近,篮舆相访为淹留。
此诗送友人归江州(今九江),开篇 “采真游”(指自然闲适之游)点明归程诗意。“江水迎君” 以流水拟人,暗含对友人旅途顺遂的祝福;“青雀舫”“白鸥洲” 用船、洲意象,勾勒江州水畔生活的悠然。后两联 “风吹山带”“露湿荷裳” 以山雨、秋荷预告季节转换,既写途中景色,亦隐指时光流逝;末句借 “泉明”(陶渊明)代指隐士,想象友人将乘篮舆探访,传递对其归后闲适生活的向往。全诗语言轻快,于写景中寄寓对友人的羡慕与祝福。
[7]
《送冷朝阳还上元》
唐・韩翃
青丝缆引木兰船,名遂身归拜庆年。
落日澄江乌榜外,秋风疏柳白门前。
桥通小市家林近,山带平湖野寺连。
别后依依寒食里,共君携手在东田。
此诗送冷朝阳科举及第后归乡。首句 “青丝缆引木兰船” 以华美船具烘托归乡之喜;“名遂身归” 点出 “拜庆”(省亲)的荣耀。中间两联 “落日澄江”“秋风疏柳”“桥通小市”“山带平湖”,铺陈归途与家乡的明丽景色,既有自然之美,亦有家林、野寺的温馨,暗合 “拜庆” 的喜庆氛围。尾联 “别后依依” 转写别情,期待 “寒食携手” 重聚,将归乡的喜悦与离别的不舍交织,情感真挚而不沉郁。
[8]
《送客贬五溪》
唐・韩翃
南过猿声一逐臣,回看秋草泪沾巾。
寒天暮雪空山里,几处蛮家是主人。
此诗送被贬往五溪(今湖南西部)的友人,全诗笼罩凄苦氛围。首句 “猿声”(古诗中常表哀痛)、“逐臣” 直点友人被贬身份;“回看秋草” 写其回望来路,秋草萋萋更添悲切,“泪沾巾” 见不舍与同情。后两句 “寒天暮雪”“空山” 渲染环境恶劣,“几处蛮家” 则暗示贬所荒僻、人迹稀少。全诗无一句劝慰,却以猿声、秋草、寒雪、空山等意象,将对友人被贬的同情、对其处境艰难的担忧,凝练于质朴语言中,读来令人心酸。
[9]
《送张渚赴越州》
唐・韩翃
白面谁家郎,青骊照地光。
桃花开绶色,苏合借衣香。
暮雪连峰近,春江海市长。
风流似张绪,别后见垂杨。
此诗送年轻友人张渚赴越州(今绍兴),以赞赏口吻刻画其风流形象。首联 “白面郎”“青骊马” 勾勒少年俊朗、衣饰光鲜之态;“桃花绶色”(官服如桃花般艳丽)、“苏合衣香” 写其官职初授的荣耀与雅致。中间 “暮雪连峰”“春江市长”,以越州冬春之景,暗衬其旅途与任所的壮美。尾联以 “张绪”(南朝风流名士)作比,称其风度如当年 “爱垂杨” 的张绪,故 “别后见垂杨” 即见友人风采。全诗语言明丽,从外貌、气质到才德,层层铺展对友人的推崇,别情中满是欣赏。
[10]
《送客之江宁》
唐・韩翃
春流送客不应赊,南入徐州见柳花。
朱雀桥边看淮水,乌衣巷里问王家。
千闾万井无多事,辟户开门向山翠。
楚云朝下石头城,江燕双飞瓦棺寺。
吴士风流甚可亲,相逢嘉赏日应新。
此诗送友人往江宁(今南京),以 “春流”“柳花” 点明送别的时节与轻快氛围。中间 “朱雀桥”“乌衣巷”(均为南京古迹)引发思古幽情,“看淮水”“问王家”(东晋王氏家族)将历史与现实交织,暗含对江宁人文底蕴的赞美。“千闾万井”“辟户山翠”“楚云”“江燕” 等句,描绘江宁城郭的安闲、山水的灵秀。尾联 “吴士风流” 总结,称当地人物可亲、相聚美好。全诗将历史遗迹、自然景色、人文风情融于一体,既送友人,亦赞江宁,情感真挚而视野开阔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门户怎么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